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会议综述】“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电allwincity万象城成功举办

时间:2025-10-23 15:07访问量:

为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国哲学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并在与世界哲学的交流与碰撞中探寻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有益方式,从哲学角度呼应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由万象城体育awcsport主办的“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18日至19日在西电南校区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来自12个国家的近40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于10月18日上午举行开幕式,由allwincity万象城“华山菁英教授”项舒晨主持,万象城体育awcsport副校长朱文凯、allwincity万象城院长石福祁及项舒晨分别致辞。朱文凯在致辞中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他指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既源于自身的强大生命力,更得益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借鉴。在全球化不断加速的当今时代,人类面临诸多共同挑战,加强文明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时代必然。此次研讨会恰逢其时,不仅能增进不同文明的尊重与信任,更能挖掘中国哲学的世界价值,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探寻路径。而作为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重点高校,万象城体育awcsport近年来通过实施“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百年西电国际交流合作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国际化交流,本次会议正是我校哲学学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学术意义。

石福祁在致辞中表示,在理工科大学推动人文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构建道德价值、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育高尚的审美能力,意义重大,而哲学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更具有独特价值,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对推动哲学研究和繁荣西电人文学科都具有重要意义。

项舒晨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当前的哲学研究存在孤立化的弊端,西方哲学对非西方哲学的片面质疑属于无意义内耗。她强调,在时代巨变与价值观嬗变之下,人类亟需哲学指引抵御野蛮主义,哲学则须主动突破舒适区,加强与不同文明传统的交流互鉴。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大会发言阶段,各国学者围绕“突破西方中心主义哲学范式”“挖掘以中国哲学为代表的非西方哲学的意义与价值”“探寻不同文明背景下哲学交流的有效途径”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观点。

前世界哲学大会主席,意大利巴里大学教授卢卡·马里亚·斯卡兰蒂诺(Luca Maria Scarantino)系统阐释了跨文化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他指出,当前学界共识认为,西方哲学传统存在认识论局限,必须转向持续性跨文化视角,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文化动态。在边界日趋模糊的当代语境下,固守单一哲学传统已显不足。随着中国哲学等非西方传统在国际对话中影响力提升,哲学界应主动承认跨文化包容性的价值,将多元哲学遗产纳入课程体系,回应新一代学者的认知需求。

非洲哲学学会秘书、南非金山大学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双聘教授埃德温·埃蒂伊博(Edwin Etieyibo)认为,非洲哲学与儒家哲学具有共通内核,源自非洲的“乌班图”概念包含群体共生的意义,与儒家“仁”的理念能够进行深度互动。二者在人性论层面展现出显著的契合性,即均秉持一种“道德化的人性观”,反对将人简化为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而强调人在本质上是具有伦理属性与关系性维度的共同体成员。“ubuntu”作为南部非洲班图语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意涵可表述为“我因我们而存在”。这一理念体现了一种“我们本体论”,主张个体的人格完善与人性实现并非孤立完成,而是需要通过嵌入社群关系、并在其中践行慷慨、同情、好客等道德行为来最终证成。

南洋理工大学李晨阳教授围绕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化与全球适用性展开系统论述,直指当前学界对儒家思想的两大误读:一是将儒家家庭伦理简化为服从性等级秩序,无视其情感培育与道德生成的核心功能;二是强行以西方自由主义框架嫁接儒家价值,造成文化转译中的意义扭曲。为纠偏这一认知,他提出回归儒家 “关系性本体论”:道德主体始终嵌入具体人伦网络,而家庭作为初级伦理社群,其以 “互爱” 为核心的情感互动模式,可成为跨文化道德共识的 “最小公分母”。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授刘易斯·R·戈登(Lewis R. Gordon)在线上演讲中批判了西方哲学偏差,强调亚非哲学共享“关系性现实观”,这一点可以为两者的对话奠基,同时他提及了本次会议构建对话空间的意义。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肖巍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人际交往模式的重塑。她提出脆弱性是关系伦理核心,它可以唤醒道德感,在此基础上她建议构建数字关系社区,并强调线下交流的重要性。她进一步提出了“数字仁学”的构想,主张在虚拟场域中实现一种伦理意义上的“自我敞开”——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以数字为媒介,真诚展露人的脆弱与依赖,从而促成主体间的伦理相遇。

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教授安东尼奥·弗洛伦蒂诺·内托(Antonio Florentino Neto)阐述了巴西接受中国哲学历程,介绍了巴西哲学家从一味接受西方思想影响而被边缘化,到与非欧洲群体联合抗争,实现“破冰”并获得话语权的过程。他认为,尽管巴西哲学界仍存在欧洲中心主义的残余影响,但新一代具备多元文化背景的学者已不再接受此种认知局限。中国哲学在巴西的接受环境正逐步改善,呈现出从单向接受到平等对话的积极转向。本次会议专注于推动非西方哲学从边缘走向中心,为多元包容的全球哲学体系注入了新动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解析庄子“遗忘”思想,提出忘物、忘知、忘德、忘己四范畴,强调其由外而内的精神超越价值。她指出,庄子是中国思想史上首位将“忘”提升为方法论与境界论核心的哲学家,其理论形态在“坐忘”寓言中得到集中展现。庄子的“忘”并非消极的否定或弃绝,而是一种辩证的“扬弃”,即在超越中实现对本真存在的存有论回归。其根本旨趣在于通过层层剥离外在附加与内在执着,使主体摆脱一切异化性制约,回归“自适”的本然状态,从而证成绝对的精神自由。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授姚新中探讨儒释道思想在全球的传播过程,分析了其对解决现代性问题,丰富环境伦理之内涵等方面的理论贡献,同时也说明了其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的翻译与文化适应等方面的挑战。在他看来,中国哲学需以历史为基础、比较为方法,通过开放实践实现其对全球哲学的思想贡献。“世界哲学”理念可追溯至黑格尔的哲学统一性构想,当代学界普遍认同其三重内涵:描述性维度呈现全球哲学现象,多元性维度强调地域传统独立性,普遍性维度则与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揭示的哲学共识相呼应。20世纪以来,通过课程设置、学术组织与经典出版,世界哲学逐步实现制度化发展。中国哲学的现代建构本身即是跨文化产物:“哲学”术语经日本传入,在学科化过程中形成以北大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这一历史背景引发关于中国哲学主体性的持续讨论。在比较哲学领域,研究范式已从西方中心主义的“非标准”参照转向平等对话,其意义在于着力发掘中国哲学对人类共同问题的思想资源。

波恩大学/芝加哥大学理论哲学讲席教授迈克尔·N·福斯特(Michael N. Forster)对比东西方矛盾观,指出中西方早期均经历 “前逻辑阶段”,彼时矛盾律未被明确认可,逻辑矛盾在叙事与实践中常被默许。但二者发展轨迹渐分:西方自公元前 5 世纪迈入逻辑阶段,矛盾律经毕达哥拉斯学派萌芽,至亚里士多德实现系统化,进而形成以公理证明法为代表的抽象理论建构传统;中国则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逻辑阶段发展中断,未形成持续性逻辑理论传统。这种路径分殊带来深层差异:西方依托矛盾律构建起发达的抽象科学体系,却在宗教、民族领域显露出较强排他性;中国虽因逻辑传统中断在系统化理论科学上存在不足,却形成更具包容性的文化性格,善在实践与经验中融通多元价值。

夏威夷大学西奥阿胡分校哲学教授李麗香(Li-Hsiang Lisa Rosenlee)则基于儒家概念提出儒家女性主义,认为这突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局限。卢布尔雅那大学亚洲研究系教授罗亚娜·S·罗什克尔(Jana S. Rošker)针对全球危机,提出“跨文化扬弃法”以构建包容性的对话框架。文莱达鲁萨兰大学亚洲研究所资深教授李焯然(Lee Cheuk Yin)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诲堪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10月19 日,“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议中心112会议室和113会议室同步开展研讨,来自世界各国的20余位学者围绕传统哲学现代诠释、跨文化对话、社会正义等核心议题深度交流,以全球化视野挖掘古老智慧的当代价值,为人类共同议题提供多元解决方案。

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哲学教授王蓉蓉(Robin Wang)突破传统认知,以中国文化中月亮的象征意涵为切入点,引出“月式思维”(lunar mind)这一核心哲学概念,旨在阐释一种顺应变化、动态感知世界的认知模式。

南加州大学学者俎晓敏(Xiaomin <Jessica> Zu)以女性主义视角重释佛教业力故事,凸显僧伽制度对女性逃离父权压迫的现实意义。她主张引入女性主义(womanism)视角,尤其关注有色人种女性在暴力结构中的特殊经验,以此揭示权力运作的心理政治机制,并批判精英阶层对文本解释的垄断。她借用了韩炳哲的“心理政治”概念,分析新自由主义下“绩效主体”的自我剥削困境,进而提出佛教“业力心理政治”的分析框架。

北京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贾克防对比了中西虚无观,认为道家对“有”与“无”的思考可概括为 “有无相依” 理念,其 “少干预、适时为” 的智慧可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借鉴。他深入阐释“无为”思想的实质,指出其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基于动态宇宙观的策略原则:它承认事物内在的生命力与自我转化能力,主张以“守弱处下”“以柔克刚”的辩证思维,通过选择性弱化特定力量以实现治理目标。

万象城体育awcsport教授、院长石福祁梳理卡西尔思想在华传播脉络。在他看来,卡西尔对“文化”的界定并不局限于科学成果与艺术作品等表层形态,其核心指向一种“教化”过程——即通过人文素养与科学知识的融合,塑造具有完整人格的伦理主体,实现个体的精神生成与品格培育。在这一点上,卡西尔“文化即教化”的命题与中国传统中“文化”的内涵形成深刻呼应。

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汤姆·德怀尔(Tom Dwyer)聚焦中巴文明交流,强调两国作为 “最古老与最年轻文明”,通过共建研究中心、跨国授课等形式,为现代化研究提供独特样本。在他看来,巴西作为多元族群融合而成的 “年轻文明”,与拥有连续传统的中国 “古老文明” 形成鲜明对照,二者在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与社会组织层面呈现深层差异:中国家庭强调纪律性、功能性与宗族延续性,巴西家庭则更注重情感联结与模块化单元特性,这种文化基底深刻塑造了双方各异的现代化逻辑。会议指出,尽管中巴已在金砖机制等框架下开展青年价值观调查、太空技术合作等实践,但在环保认知、理论适配性及非西方身份认同等领域,仍存在显著沟通壁垒。他主张超越 “货币化理论” 等西方中心范式,聚焦本土知识体系与宇宙观的互补潜力 —— 如中国的整体思维与巴西的自然文化融合理念,通过数字教育普及、技术协同创新与学术联合研究,深化跨文明理解。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郭峻赫(Jun-Hyeok Kwak)针对老龄化问题,提出用“父母之爱 + 非支配理念”补充儒家孝道,以传统伦理积极应对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过程。

香港大学法学院政治理论系教授贝淡宁(Daniel Bell)以“不同传统间的对话方式”为理论切入点,系统梳理并提出了三种跨文化对话的基本模式:其一为“传教士式”,以利玛窦借助儒学传播基督教为例,其目的在于转化对方信仰;其二为“相互理解式”,仅停留于识别不同传统之间的异同,难以生成新的理论洞见;其三为“相互促进式”,强调通过双向学习以回应现实问题,是多元社会背景下最具建设性的对话范式。报告进一步选取儒家思想家荀子与伊斯兰学者伊本・赫勒敦作为比较对象,聚焦二者政治现实主义思想的对话可能。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讲师王斌范挑战《大同书》“背离儒家”的传统解读,指出其 “大同” 理想深植儒家内核,为儒家世界主义提供可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戴蓓芬(Dai Beifen)剖析西方个人主义的碎片化困境,提出用儒家 “关系性个体” 范式破解现代性危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密歇根大学艺术史名誉教授包华石(Martin J. Powers)介绍帝制中国在保障司法平等、禁止官员利益冲突等方面的政策,并认为这为当代社会正义提供了“中国范式”;万象城体育awcsport华山菁英教授项舒晨提出中国古代是 “陌生人共同体”,强调 “民本” 与 “教化” 是维系大规模社会凝聚力的关键;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社会科学博士生陶安·德·阿尔梅达·索萨(Tauan de Almeida Sousa)倡导融合中巴哲学理念,走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勇梳理进步儒学与保守儒学的分歧,指出进步儒学面临的双重挑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韩子奇(Tze-Ki Hon)分析怀特海过程宇宙论解读《易经》的优劣,强调其复杂思想体系不可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路易斯·科代罗-罗德里格斯(Luís Cordeiro-Rodrigues)从哲学视角论证中非公共卫生合作的必要性,指出 “乌班图” 哲学与儒家伦理的共通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张肖阳提出中国哲学智慧为全球气候公正转型提供伦理基础;万象城体育awcsport副教授王晨光、万象城体育awcsport华山菁英副教授雅各布·本德(Jacob Bender)分别从跨宗教修行、禅宗 “真如” 视角,探讨自我认知与道德约束的实现路径。

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扩大了万象城体育awcsport及哲学系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提高了学院的学术声望,密切了与世界哲学界的学术联系,同时取得了一系列学术共识。大会明确提出,非西方哲学并非西方哲学的“边缘补充”,而是全球哲学体系的核心组成,达成 “扩展哲学经典需转变思考方式而非简单叠加”“亚非拉哲学共享‘关系性现实观’”等关键共识。下一步,allwincity万象城将持续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为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应有贡献。